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
有人討厭你,正是你行使自由、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。
問題不在於「世界」是什麼樣子,而在於「你」是什麼樣子。

  阿爾弗雷德.阿德勒(Alfred Adler,1870-1937)

  出生於維也納,是一位醫師、心理學家、兒童教育家,也是「個體心理學」的創始人,與佛洛伊德、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。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,並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,研究過程也應該以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。阿德勒的學說讓心理學從「生物性」轉向「社會性」,對心理學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,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,他更被奉為家族治療的鼻祖。
 
 
作者簡介

岸見一郎


  哲學家。1956年生於京都,居於京都。高中開始以哲學為志向,進入大學後,經常成為老師家中的不速之客,不時與老師展開唇槍舌戰。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。除了專攻哲學(西洋古代哲學,尤其是柏拉圖哲學)外,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。積極從事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著述、演講,並擔任多家醫院精神科的「年輕人」心理諮商,同時也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商師與顧問。

古賀史健

  自由撰稿人。1973年生。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,參與過許多暢銷的商業書刊,以及非小說類書籍的出版。所撰寫的訪談稿,向來以臨場感及節奏感十足而頗受好評。

譯者簡介

葉小燕


  日語教學與翻譯工作是我快樂的泉源。目前為兼職譯者、日語教師、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。
 
[閱讀心得]
好看,閱讀流暢,非以師徒間之問答形式,而以求解答之人向其角力般拉扯,時而同意時而反駁,像每個人的矛盾般,但書寫形態卻能輕鬆的勾出實際可運用之人生重點,被討厭及勇氣如果分成兩樣,這兩樣都需要由自己去抉擇及面對。所以被討厭"的"勇氣著實更是挑戰自己做人的方針,也像挑戰世界級的標準一般,困難但也簡單。因為一旦決定被討厭,就等於不用再活在標準裡,那就沒有太多困難的選擇了。
 
被討厭如此負面的形容語,卻搭上了勇氣這回事兒,的確是很跨越人際關係的界限。人與人間的交流,常常在不經意間就流露出互相維持某種和諧的狀態,這種和諧不是和平,而是能讓彼此的狀態盡量屬於看起來不錯的模樣。但這種維持只是屬於一種掩飾一個面具,人做久了就會習慣躲在保護傘下或是容易起戒心,那都是因為無法怡然自得的做回自己,只會在意別人的眼光與想法所致。
 
因為網路資訊普及,開始讓人覺得很多新聞事件或大眾間的私事離我們本身很近,近到覺得可以發表意見和謾罵。能夠自由的表達意見是這個時代所帶來的網路世界。但是想想因為資訊流通太快,每個人開始容易陷於某件事的話題中,容易個個開始變成筆戰高手或是正義魔人,讓我想到書中提到不隨意介入他人,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。其實在無法了解全貌時隨意介入他人,這種好意容易發生變質或產生很多的曲解,所以有時為了別人好的方法就是先讓自己變好吧!其實很多的提倡都認為做人該追求寬廣的自由,不過看完此書後會覺得,我們應先該從自身的想法上誠實面對,能夠展現誠實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為自由,自由以不追求的狀態達成,那就是真快活了。
 
 
 
[佳句摘錄]
~不必堅守眼前的小共同體。一定還有其他的「我和你」、其他的「大家」等更大的共同體存在。
 
~人生中最大的謊言,就是沒有活在「當下」。沉溺於過去、不斷張望未來,讓自己所有的人生都映照在微弱的燈光下,還以為自己看見了些什麼。
 
~變得幸福的勇氣中,也包含了「被討厭的勇氣」。當你獲得這種勇氣的同時,人際關係應該也頓時變得輕鬆了吧。
 
~我並不是要你刻意選擇惹人討厭的生活方式或做壞事,請不要誤會了。…不是要大家獨善其身,也不是蠻不講理,只是要做到「課題分離」而已。
 
~阿德勒心理學認為,應該追究的,不是過去的「原因」,而是現在的「目的」。
 
~無論任何經驗,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。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而痛苦,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。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,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部落格、部落客、試吃、試用、打折、fb、臉書、微博、寶寶、太陽、韓劇、韓星、代言、top、會員、周年慶、美食、零食、燒烤、韓式、火鍋、義大利麵、啤酒、熱門、動漫、巨人
 
 
 
arrow
arrow

    shiro.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